【编者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工作,不断提升卓越交通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动展现各院(部)的育人成果与改革举措,策划推出“迎评促建 院部巡礼”专题。
本期聚焦的是: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一、整体概况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国家交通物流行业发展战略,在学科专业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完善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学院设有交通工程、物流工程、安全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4 个本科专业,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交通工程专业、物流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交通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物流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试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现有教师8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另有30余人曾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修或访学,形成了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学院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开展科研与教学改革、加强校企人才双向交流等举措,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条件完善上,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建设了一系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有效满足了学生实践教学需求。

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交通与物流领域专业人才,涵盖全日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现有全日制本科、硕士生1900余人。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交通物流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二、育人特色与成效
(一)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
为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与“数字中国”战略,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高层次交通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联合平阴县人民政府、山东省交通与物流协会以及头部物流企业,共同组建了“交通物流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平台打破传统办学壁垒,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聚焦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前沿领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组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化教学”“企业实境课堂”及“产业课题导师”等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显著增强了学生在智能调度、大数据分析、系统规划等方面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全员导师,强化个性指导,实现学业成长全过程赋能
学院推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的学业引导与发展支持。导师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更深入指导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及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制度有效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形成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良好育人生态。实施以来,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的积极性与获奖层次显著提升,考研录取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师生关系紧密、学生归属感和成才获得感持续增强。

(三)推动科研反哺,促进教学创新,赋能课堂教学高阶性
学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鼓励教师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中的前沿成果、典型案例和技术方法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多名教授将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低碳物流、车路协同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交通规划》《物流优化技术》《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设计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和“研讨式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更使本科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学科与行业发展前沿,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科研支持教学、教学滋养科研的良性循环。

三、发展思路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特色与适应性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前沿,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设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模块和微专业,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二)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堂质量
设立院级“金课”建设专项,重点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一流课程建设。严格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定期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力争院级“金课”覆盖所有核心专业课程。
(三)强化实践与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深化产教融合,与龙头企业共建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嵌入专业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的大创项目或竞赛课题。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营造优良育人文化
完善“监测-反馈-改进-跟踪”的闭环机制,强化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队伍的建设,不仅“评教”,更要“议教”。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科研训练和人生导航的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