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工作,不断提升卓越交通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动展现各院(部)的育人成果与改革举措,策划推出“迎评促建 院部巡礼”专题。
本期聚焦的是: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一、整体概况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作为山东交通学院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力量,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智慧交通发展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学院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主干学科,形成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主体的特色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0人,博士占比超50%。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青创团队等高水平团队。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建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育人特色与成效:聚焦智慧交通,深化产教融合,驱动创新实践
1.“AI+交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省内较早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升级,并将其深度融入交通场景。构建了“分类规划、分级实践、协同育人”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体系。全面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依托城市交通流预测、车辆智能感知等真实交通工程项目,贯穿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AB类国家级赛事中获奖110余项。

2.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科技报国、工匠精神、信息安全意识、伦理规范等融入教学。例如,在《人工智能基础》中融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与科技工作者奋斗事迹,强调国家网络空间主权与公民信息安全责任。打造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余门,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格局。

3.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模式。立项建设《人工智能基础》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20余项,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20余人次。

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成熟:与山东高速、浪潮集团、海信网络科技、齐鲁交通信息集团等知名交通与IT企业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平台。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与就业推荐,毕业生深受企业好评,连续多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到国家电网、中铁建交通运营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去向占30%以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交通基础设施状态监测平台等校企联合科研成果有效反哺教学。
5.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院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区域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承担智慧交通相关横向课题50项,到账经费3000余万元;多项研究成果在省内高速公路、城市交通管理中得到应用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发展思路:面向未来交通,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1.强化“交通+AI”学科专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发展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感知与车路协同等前沿领域,动态优化专业布局,积极申报新兴交叉专业,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人才培养品牌。
2.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拓展与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科研项目、前沿技术、真实案例更高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探索本硕贯通、校企联合培养等新模式。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新工科建设,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改进教育教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教材建设,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4.引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鼓励教师赴头部企业研修、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打造若干支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科研与教学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