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工作,不断提升卓越交通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动展现各院(部)的育人成果与改革举措,策划推出“迎评促建 院部巡礼”专题。
本期聚焦的是:理学院。
一、立德树人守初心,综合实力谱新篇
理学院自2005年组建以来,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硕的数理学院。学院现有数据计算及应用、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670余人,同时承担全校数学类、物理类、力学类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为学校理工、经管等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学科专业布局呈现“基础+应用”双轮驱动格局,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聚焦数据建模与安全,应用物理学专业深耕光电技术领域,形成与新兴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集群。
教学条件优越,拥有43个实验室,总面积达4100平方米,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建成华为信息与数据安全实验室、甲骨文大数据实验室等现代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理实一体化”培养环境。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现有教师10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9人,博士占比47%(51人),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高层次人才领衔,山东高等学校青创团队、校级科研团队(4个)协同攻关,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彰显“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优势。
二、创新模式育英才,产教融合结硕果
(一)课程思政引领,融通专业,构建“三阶递进”育人体系
学院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打造“数理文化浸润—工匠精神培育—职业责任担当”三阶育人链条,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智慧课程1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实施“动态专业适配机制”,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打造“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交叉创新模块”弹性课程体系,实现与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准对接。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二)教学改革突破,打造“能力进阶”培养路径
学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双导师”等教学模式,建立“数理筑基→应用建模→系统创新”三阶能力培养体系。近三年,教师获国家级A类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B类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

(三)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双导师”培养模式
学院联合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联合企业建成了华为信息与数据安全实验室、甲骨文大数据实验室、浪潮云计算实验室,推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将光电检测技术、数据安全治理等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形成“学用结合、校企协同”的育人特色。

(四)学科竞赛赋能,搭建“四位一体”实践平台
学院构建科研教学一体化、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四位一体”平台,承担数学建模竞赛、光电设计竞赛、华为ICT大赛等赛事。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5项、省级353项,彰显人才培养高质量。

三、锚定目标谋发展,守正创新向未来
(一)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学院将以“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理学院”为目标,着力打造“师资队伍高水平、学科专业有特色、人才培养高质量、科研创新有突破”的办学格局,力争新增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学生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突破60项,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5%以上。
(二)重点举措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英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数学、光电检测领域高水平博士,优化年龄结构;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工程应用能力。
2.深化跨学科融合:推进“数理+交通”“数理+AI”交叉学科建设,设立跨学科微专业,联合兄弟学院开发《智能交通数据分析》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3.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聚焦大数据、光电技术等领域,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力争年均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转化科研成果2-3项。
4.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内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数理人才。
(三)保障机制
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完善“学院—教研室—教师”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专业课建设投入,培育省级一流课程和教学团队,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理学院将始终秉持“夯实基础、强化应用、交叉融合、创新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交通强国建设。聚焦培养更多“数理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家国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奋力书写育人报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