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工作,不断提升卓越交通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动展现各院(部)的育人成果与改革举措,策划推出“迎评促建 院部巡礼”专题。
本期聚焦的是:航运学院。
一、整体概况
航运学院是山东省航海教育开创者及领先者,具有首家开设、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航海类人才培养优势,并获批学校第一个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海洋强国”战略,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坚持以培养符合STCW 国际公约的高素质航运人才为核心,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融合,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师资引进更加注重教学和科研并重,学院育人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行业特色进一步彰显,学院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育人特色与成效
(一)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学院大力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新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批省级示范基层教学基地1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三个航海类专业均通过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连续四年位居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型榜首。深化校企合作,建成现代航运产业学院,组建3个海上卓越班71人,实施定制化培养。依托全国航海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广泛开展船长论坛、访船实践等活动,强化思政教育、专业引育和价值引领。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7项,“挑战杯”“互联网+”等高层次赛事获奖28项(其中国家级3项)。创新“校企联合、船校交替、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参考率、通过率逐步提升,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

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2023级“卓越班”跨国实船航行实训

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型榜

专业引育活动

访船认知实践
(二)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学院坚持德业并修,大力选树先进教师典型,获评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40人。入选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荣获“2024航海风云人物·领航人物”1人。坚持“外引优质人才、内育骨干力量”双轨并行,引进博士5人,培育博士9人(含6名在读),博士化率为25%。加强航海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船长3人、轮机长3人、航海类硕士3人,“双师型”师资占比达到66%。组织教师参与上船实践31人次,将航海一线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为航海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师资根基。
(三)学科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学院围绕水路交通运输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山东省唯一的海洋交通运输前沿交叉学科,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推进平台体系建设,建有山东省船舶安全与防污染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平台6个,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3项,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有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形成“科研-教学-科普”协同支撑格局。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组建青创团队3个,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市厅级项目17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469.25万元。强化科技服务转化,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行业龙头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横向课题经费2787万元。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168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3篇;出版专著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7项,专利转化110万元。

三、发展思路
(一)人才培养提质
聚焦人才培养核心任务,全面提升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工作,着力打造数智课程体系。优化适任证书培训与报考服务,完善培养环节管理,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科筑基攀登
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明确学科发展定位,突出学科特色优势。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完善学科研究方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
(三)科研攻坚突破
全力推进科研能力提升,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试点相关任务。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级战略需求,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课题,力争实现国家级课题新突破。加大科研经费筹措力度,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积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奖励,提升科研创新实力。
(四)师资提质培优
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积极吸纳青年博士人才,提升师资队伍博士化水平。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组建省级青年创新团队,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五)内部治理增效工
持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聚焦双创竞赛,力争在 A 类赛事国家级获奖方面实现突破,推动 B 类赛事获奖数量持续增长。加快专业竞赛平台建设,精心打造校级双创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奋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建设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