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工作,不断提升卓越交通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动展现各院(部)的育人成果与改革举措,策划推出“迎评促建 院部巡礼”专题。
本期聚焦的是:航空学院。
航空学院是学校“路海空轨”综合交通专业布局四足鼎立之一,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面向民航运输与低空经济两大国家战略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航空事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整体概况:筑基强体,航空特色鲜明
学院立足“面向民航、一体两翼”的发展定位,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现设有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4个本科专业,正积极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98人,生师比优化至13:1,人才培养根基坚实。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博士占比64%,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享有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济南市青年创新先锋等荣誉人才。

教学科研条件持续优化。航空实验中心面积达3780平方米,拥有设备1800余台套,总值近千万元,建有CCAR-147维修培训、无人机技术、虚拟仿真等8个特色实验室。学院拥有“山东省飞行器性能分析、智能检测与应用特色实验室”“济南市飞行器设计、运维与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机场道路智能除冰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
产教融合深入实施。与海航集团、华夏航空等采用“2+2”模式联合培养民航飞行员;与山河星航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航空产业学院”;与山东太古、济钢集团等十多家单位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构建了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二、育人特色与成效:深耕细作,硕果盈枝
1.立德树人,筑牢思想领航阵地
学院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价值塑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飞机总体设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引领,将航空报国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通过校企协同的“产业导师”制、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专业与课程建设,凸显内涵实力
学院紧跟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动态优化专业内涵,强化民用航空与低空经济两大方向特色,专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飞行原理》等两门课程获评省一流课程。
3.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潜能
近年来,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彰显教学改革深度。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在全国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设计交流会上获奖14项,与顶尖高校同台竞技不逊色。教师在全国高校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

4.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璀璨纷呈
近三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93项、省级202项。2024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2025年获省“互联网+”大赛金奖,“挑战杯”省特等奖、国家三等奖。本科生在SCI一区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效卓著。
5.学科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培养层次
学院凝练三个学科方向,组建五个科研团队,开办航空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承担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5项,年均科研经费超7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丰硕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学术视野。


三、发展思路:面向未来,矢志一流
面向未来,航空学院将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精准发力,实现新跨越。
1.优化专业布局:巩固“一体两翼”格局,加快“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构建覆盖航空全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
2.创新培养模式: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理实交替”校企转场培养;大力引进产业导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
3.强化师资队伍:实施“优才引进”计划,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有计划引进高水平产业专家,补强实践教学短板。

4.升级教学条件:积极筹措资金,持续完善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推动“人工智能+”与课程深度融合,拥抱教育数字化变革。
5.打造特色范式: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培育标志性教学成果,打造优势专业建设范式,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核心竞争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航。航空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培养更多栋梁之才!